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标准化!理性思考,走出误区
最新动态
标准化!理性思考,走出误区
2024-11-14
1
导语:
标准化工作虽然因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基础性作用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标准化工作具有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我们运用标准化手段,发展标准化事业,发挥标准化作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误区值得注意。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误区加以总结,理性思考,以引领标准化工作踏上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道。
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笔者认为,标准化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形成一个最佳秩序,取得一个最佳效益而生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也是不断完善、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事物,标准化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我们运用标准化手段,发展标准化事业,发挥标准化作用的过程中有许多成败得失的鲜活案例,我们十分有必要加以总结,特别是对过去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理性思考,引领标准化工作踏上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道。
误区一:为“标准化”而标准化
毋庸置疑,制定多少标准是标准化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似乎是最能让社会“接受”的成果。因此我们便急于制定标准,也就是为“标准化”而标准化,忽略了标准化的本质目标,从而造成一些标准制定以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只到评奖时,又拿出来再拼凑一些“效果”证明,得一些成果奖,又束之高阁不再理睬。也就出现了各级标准加起来几万、几十万都不止,但染色馒头、三聚氰胺乳粉等问题曝光后又无标准可依的怪事。
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今后在标准化工作中再现只为“标准化”而标准化的做法,要认真研究每一项标准的标准化目标、实施的可行性、实施后的作用及效果,把标准的有用性贯穿到标准化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误区二:因现实化而僵化
与我国经济发展一样,标准化工作同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绝大多数标准是所谓“生产型”标准。到目前为止,许多同志实际上并没有从“生产型”标准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思维理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所谓“生产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现实存在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经过推算、实际检测对比后固化为几个代表性的技术要求(或指标),再加上一些编制标准特有的章条要求,便制定出了产品标准、工艺规范等。此类标准在计划经济时代既实用又可行。但是到今天,此类标准在企业内部更适用,很少能作为一般性通用标准,更不用说能符合市场、消费和监管的需求。
“生产型”标准极易导致绝对化和僵化。它在产品方面往往强调成分含量、原料配料、工艺方法,往往以某些产品实测值的平均数作为技术指标,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创新和突破。迁就现状,导致僵化。
当然“生产型”标准也不能一概否定,作为一定范围,特别是企业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也会有其作用,但要作为地方标准甚至行业、国家标准时,必须慎重地做深入研究和取舍。
从现实情况出发,各级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要突出市场型、需求性标准的制定,注重管理性、通用性、方法性等标准化工作,而应将更多的生产型、工艺性标准交给企业去做。
误区三:因缺乏规划而“随意化”
标准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一个时期内我们标准化的能力是一定的、有限的。为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标准化的需求,进行标准化规划研究,确定某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工作重点,把有限的、可用于标准化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最需要、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最终实现较完善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工作就是要为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区,着力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边疆发展和稳定。自治区标准化及其研究工作就要避免盲目性,减少非计划、拍脑袋随意性的标准化项目。要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与完善工作。走出等待、被动的“惰化”情态,采取积极科学的方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引领标准化的潮流,甚至要做有国际水平的标准化实践。
误区四:将科学的程序化要求形式化、虚无化
说到制定标准,编制程序有比较严格的程序要求,对不同的标准,制定过程不一定千篇一律,死搬硬套。但是各程序有其实际的作用,程序要求有其科学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些标准编写人员容易把这些程序形式化,甚至走向反面,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形式主义,如此制定出来的标准很难保证其水平和可行性。
按规定确定标准中的技术指标要求要有依据,一项技术指标有时需要一项甚至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做支持,要有科学的研究检测数据做保证。有的技术指标需要标准编写组亲自试验,用有说服力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组得出可靠结论。这些都要在标准编制说明中详细说明。但我们常见有些标准编写组在编制说明中有关标准编制依据只写“依据法规和GB/T1.1编写”,这是极其不严肃、极其不科学、极其不负责任的形式主义。
再如在标准选项过程中,要求进行标准化对象与目标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不仅使制定标准的目的和对象得到明确,更重要的是使标准的主要内容得以确定,使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研究得以明确。实际上很多标准编写组往往忽略这一程序,靠几个“专家”或“权威”代替这一过程,最终使标准编写过程中不断返工,不断被推翻重来。这种实例在制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时比较常见,重要原因就是在立项时把要求进行标准化对象与目标的研究的有关程序形式化,甚至虚无化。
标准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对标准化科学性的总结,在过去,也必将在将来的标准化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从事标准化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科学,走出上述种种误区。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