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广大标准化工作者是一项重要任务和新的考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过程,也是从融入到引领的角色转变。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新质生产力与标准化的相互作用,期待为标准化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探索。
新质生产力的“新”,落点在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创新。新质生产力的“质”,强调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为生产力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标准化工作者熟知的GB/T 1.1—2020中提出“编制标准化文件的目标是通过规定清楚、准确和无歧义的条款,使得文件能够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并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且易于应用,从而促进贸易、交流以及技术合作。”由此可知,标准化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首先,标准化促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标准为不同企业、行业乃至国与国间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共同语言和规则依据,降低了贸易合作的成本,使得创新成果易于被市场快速接受和应用。其次,标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标准制定与实施为传统、新兴、未来三类产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与服务质量奠定基础。综上,无论是标准化还是创新,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生产力跃迁实现“质的变化”。
确立标准话语权,掌握核心技术,遵循创新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对各类、各级创新主体的本质要求。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正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面向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准保障、实现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国际兼容、提升服务业领域标准国际化水平、推动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国际接轨等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在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完善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的各项举措。
企业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不仅要重视技术积累、科研创新,不断催生新市场并满足新需求,还需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研发机制优化、人才梯队建设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方面,而主导或参与重要标准创制,通过标准实施渠道推广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中国企业、产品和服务依托标准“走出去”,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标准化工作者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重要能动主体。优化强化标准化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系统化的标准化人才,以“标准化+”赋能“人才链”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工作者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掌握产业发展、市场规则、技术创新的标准化逻辑,成为既精通技术又熟悉管理,既会制定标准又能推动标准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主动权、话语权,突出标准化工作者对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标准不仅是促进国际贸易、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加强各国在科学、技术及经济等领域合作的重要基础。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战略2030》中,倡议各国持续开展标准效益评估研究,展示标准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ISO在《标准的经济效益 ISO方法论2.0》(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s ISO Methodology 2.0)中阐述了社会、组织、标准研究机构使用ISO方法定量衡量标准经济效益的方法论,分析了标准作用于价值链传导过程中对特定的产出、产品或服务在每个阶段的增值与收益,并给出了将该方法用于广义供应链乃至行业中进行实践评估的方法。
建立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标准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将标准化事业推向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共同获益的新目标。广大标准化工作者,要在完整、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理论和方法的新突破,以优质标准供给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新环节、新链条、新需求、新的活动形态,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新的价值指向。